基材应选用PET薄膜,厚度在0.10~0.20mm之间,表面应作去静电或电晕处理,使薄膜表面极性改善,增强对油墨的结合力,以防止磨层的脱落而断路。
发热线的印层应能保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宜在25mm,且印层厚薄应均匀,否则会导致发热不均,膜层薄的地方发热温度高,很容易在回路中被烧坏,当电热膜表面发热温度是60℃时,其各部分的温度相差应在5~10℃之间,如果出现温差过大,应首先检查印层的均匀度。
发热线应有一定的宽度,视产品的大小而定,一般在4~6mm之间,其间隔应与线宽相等,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使散热均匀,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加热后的变形。发热线的长度与电阻成正比,一般来说,长度与宽度之比乘以导电油墨的方阻,即为该线段的阻值,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实际测得的阻值相差较大。
印制发热线的导电油墨,应采用高阻导电碳浆,只有高阻碳浆才能产生发热,其阻值的大小应根据采用的电源电压及需要的发热温度而选定。
载流体是提供发热线两端电源电压的总干线,由于发热线是并联在载流体的两端,因此要求它应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传导电流的阻抗越小越好,使末端发热线的阻值变化小;并且应有一定的宽度保证电流的通过。通常采用1cm宽的铜箔,但铜箔难以与发热条密合,接头处容易松动,导致电阻过大而烧坏,目前较多采用以银浆印制载流体,对发热线能够形成良好的连接,但对电极的引出会增加一些难度。
制作后需对印刷面进行覆膜保护,覆膜材料仍采用相同厚度的PET,但覆膜的胶层应有讲究,一般宜选择耐温在120℃以上的胶黏剂。
发热线的印层应能保证有一定的厚度,一般宜在25mm,且印层厚薄应均匀,否则会导致发热不均,膜层薄的地方发热温度高,很容易在回路中被烧坏,当电热膜表面发热温度是60℃时,其各部分的温度相差应在5~10℃之间,如果出现温差过大,应首先检查印层的均匀度。
发热线应有一定的宽度,视产品的大小而定,一般在4~6mm之间,其间隔应与线宽相等,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使散热均匀,另一方面也是防止加热后的变形。发热线的长度与电阻成正比,一般来说,长度与宽度之比乘以导电油墨的方阻,即为该线段的阻值,因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实际测得的阻值相差较大。
印制发热线的导电油墨,应采用高阻导电碳浆,只有高阻碳浆才能产生发热,其阻值的大小应根据采用的电源电压及需要的发热温度而选定。
载流体是提供发热线两端电源电压的总干线,由于发热线是并联在载流体的两端,因此要求它应具有较强的导电能力;传导电流的阻抗越小越好,使末端发热线的阻值变化小;并且应有一定的宽度保证电流的通过。通常采用1cm宽的铜箔,但铜箔难以与发热条密合,接头处容易松动,导致电阻过大而烧坏,目前较多采用以银浆印制载流体,对发热线能够形成良好的连接,但对电极的引出会增加一些难度。
制作后需对印刷面进行覆膜保护,覆膜材料仍采用相同厚度的PET,但覆膜的胶层应有讲究,一般宜选择耐温在120℃以上的胶黏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