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酯是高分子材料中产量最高的一种。它在解决人们穿衣、用布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今在非纤应用方面,又为大家日常生活的丰富多彩和便利作出奉献。
聚酯各种应用的比例大致是纤维/非纤一2/1。即非纤应用占聚酯总用量的35%左右,其中瓶用为26%,薄膜用为6%,片材用为2%,其他用途为(包括工程塑料)1%。
国内一些研究所、高校在1957年前后开始研制,1958年沈阳化工研究院组织了协作攻关,生产出了首批的几吨聚酯树脂切片。与此同时,除进行纺丝工艺研究(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外,也开始考虑拉制薄膜的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某军工厂和常州绝缘材料厂相继建成了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生产线,这是我国聚酯非纤应用的起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国的聚酯薄膜主要用作绝缘材料,年产量不到1000t,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间歇釜出法工艺及拉膜过程中频繁发生破膜,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连续生产的膜长度短,厚薄公差大,晶点等疵点多,热收缩不均等),成品率很低(小于50%),边角料回收困难。但这一时期的技术是靠我们自己开发的,从而也培育了一批技术人员,为以后聚酯薄膜的发展准备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化工部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与汕头公元厂、常州绝缘材料厂、第二胶片厂等协作进行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工艺技术研究。1979年轻工部在天津召开天津感光材料厂技术改造会议,这是国内第一次关于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技术交流和研讨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是国内多年从事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开发研制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专家,会上肯定了双机挤出、静态混合器等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也对树脂质量与成膜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标志着我国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工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引进技术的结合,聚酯薄膜的应用技术从绝缘材料扩展到80年代的照相胶卷片基、磁带,再到90年代的包装行业、电子业等的广范应用,构成了我国聚酯薄膜工业的体系。制膜技术从间歇釜出法工艺到挤出法工艺,又发展到连续釜出法工艺;单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从百吨级到万吨级,车速从每分钟10~30m提高到230~350m;拉幅宽度从1.1m提高到6~10m;成品率因做到了边角料直接回用而几乎达到100%。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燕山石化与广东顺德塑料一厂合作,用一步法注一拉一吹工艺开启了我国聚酯瓶的生产历史。随后珠海中富公司为深圳百事可乐公司配套,也开始了充气聚酯瓶的生产。中富公司很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在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开发研制了无底托充气聚酯瓶、热灌装聚酯瓶、无垫瓶盖、聚丙烯膜的标签膜等。如今聚酯瓶已不仅用于可乐的灌装,也占领了饮用水的包装市场,拓展到食用油、酱料、医药等包装领域,成为聚酯非纤应用的大户。
1986年至1990年,“PBT/PET塑料合金研制”列入七五攻关项目,标志着聚酯工程塑料应用技术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末聚酯片材在广东等地投产。
我国聚酯工业的发展较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稍迟,但近30年发展迅速,年产能(未计台湾)上升到近2 000万t。非纤应用方面也相应得到提升,世界上已有的非纤应用的主要产品也已有生产,产能达300多万t,占聚酯的15%左右,与国际的35%相比,我国聚酯非纤应用还有不小的空间。
聚酯各种应用的比例大致是纤维/非纤一2/1。即非纤应用占聚酯总用量的35%左右,其中瓶用为26%,薄膜用为6%,片材用为2%,其他用途为(包括工程塑料)1%。
国内一些研究所、高校在1957年前后开始研制,1958年沈阳化工研究院组织了协作攻关,生产出了首批的几吨聚酯树脂切片。与此同时,除进行纺丝工艺研究(在北京化工研究院)外,也开始考虑拉制薄膜的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某军工厂和常州绝缘材料厂相继建成了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生产线,这是我国聚酯非纤应用的起程。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国的聚酯薄膜主要用作绝缘材料,年产量不到1000t,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间歇釜出法工艺及拉膜过程中频繁发生破膜,导致产品质量低下(连续生产的膜长度短,厚薄公差大,晶点等疵点多,热收缩不均等),成品率很低(小于50%),边角料回收困难。但这一时期的技术是靠我们自己开发的,从而也培育了一批技术人员,为以后聚酯薄膜的发展准备了条件。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化工部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学所、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与汕头公元厂、常州绝缘材料厂、第二胶片厂等协作进行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工艺技术研究。1979年轻工部在天津召开天津感光材料厂技术改造会议,这是国内第一次关于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技术交流和研讨的会议,出席会议的是国内多年从事双向拉伸聚酯薄膜开发研制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专家,会上肯定了双机挤出、静态混合器等技术的作用和价值,也对树脂质量与成膜关系有了明确的认识,标志着我国双向拉伸聚酯薄膜的工艺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与引进技术的结合,聚酯薄膜的应用技术从绝缘材料扩展到80年代的照相胶卷片基、磁带,再到90年代的包装行业、电子业等的广范应用,构成了我国聚酯薄膜工业的体系。制膜技术从间歇釜出法工艺到挤出法工艺,又发展到连续釜出法工艺;单条生产线生产能力从百吨级到万吨级,车速从每分钟10~30m提高到230~350m;拉幅宽度从1.1m提高到6~10m;成品率因做到了边角料直接回用而几乎达到100%。
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燕山石化与广东顺德塑料一厂合作,用一步法注一拉一吹工艺开启了我国聚酯瓶的生产历史。随后珠海中富公司为深圳百事可乐公司配套,也开始了充气聚酯瓶的生产。中富公司很重视应用技术的开发,在20世纪80、90年代先后开发研制了无底托充气聚酯瓶、热灌装聚酯瓶、无垫瓶盖、聚丙烯膜的标签膜等。如今聚酯瓶已不仅用于可乐的灌装,也占领了饮用水的包装市场,拓展到食用油、酱料、医药等包装领域,成为聚酯非纤应用的大户。
1986年至1990年,“PBT/PET塑料合金研制”列入七五攻关项目,标志着聚酯工程塑料应用技术的到来。20世纪80年代末聚酯片材在广东等地投产。
我国聚酯工业的发展较一些先进工业国家稍迟,但近30年发展迅速,年产能(未计台湾)上升到近2 000万t。非纤应用方面也相应得到提升,世界上已有的非纤应用的主要产品也已有生产,产能达300多万t,占聚酯的15%左右,与国际的35%相比,我国聚酯非纤应用还有不小的空间。